春色关不住

2018年04月13日 09:09  袁志英    296    收藏

1

本文是袁志英教授写的《投敌者》书评,互文小编们感到非常荣幸,希望读者您也能有所收获。





封存65年的书稿终获出版甫经出版便登顶畅销榜单







这里说的是德国作家西格弗里德·伦茨,当代德语文学三大家之一、《德语课》的作者。2016年2月,在他驾鹤西去将近一年半、诞辰九十周年之际,他起笔于1951年、完成于1952年的长篇小说《投敌者》终于出版。出版后引起轰动,一举登上《明镜周刊》畅销书榜。这是一部非同寻常的小说,“既丰富了伦茨的创作,也为德国战后文学增添了难忘的一笔”,一位书评家这样说。


mmexport1523580355613

投敌者

西格弗里德·伦茨 著

赵登荣 译




《投敌者》是伦茨生前唯一没有面世的长篇小说,书稿是在马尔巴赫德国文学档案馆里发现的,它本应1952年出版,当年为何遭拒绝,65年之后才姗姗付梓,这在出版史上也可算是一件奇事。



mmexport1523580366170

伦茨的《投敌者》手稿


伦茨(Siegfried  Lenz, 1926-2014)出生于德国东普鲁士马祖里地区的吕克,父亲是海关小职员。1943年应征入伍,在海军服役。1944年在他不知情的情况下加入了纳粹党(NSDAP),德国投降前夕,伦茨一个战友被其上级无端射杀,该上级只是为了显示其权力和权威需要一个死者。这也成了伦茨觉醒的原因之一,从而逃离部队,他潜入丹麦森林,后为英军俘获,因其英语出色,被派作翻译。战后他在汉堡大学攻读哲学、英语语言文学和文艺学。学业尚未完成,伦茨便去了《世界报》充当副刊编辑。长篇小说《空中有苍鹰》是其处女作,写一战时一个教师被追逐迫害而遭枪杀的故事。1951年出版后得到关注和好评,至此他又来了个华丽的转身,成了自由职业作家。


mmexport1523580369664


他先是携新婚妻子去肯尼亚旅游。肯尼亚之行使他写出了以茅茅运动为背景的《卢卡斯,温驯的奴隶》这部小说。所谓茅茅乃是肯尼亚的一个秘密组织,活跃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发誓以暴力驱逐白人。非洲之行归来,他便投入一部新小说的写作。出版社看好这位像“苍鹰一样闯进德语文学界”的年轻作者,1951年3月与伦茨签订了出版这部新小说的合同,并以《一定再聚首》为临时书名。7月份德国《时代周刊》发表了首章,得到很高的评价。待至1952年初伦茨以《投敌者》的书名交稿时,审稿人戈尔纳的态度却发生了变化,由肯定转变为基本否定:“…小说确实应该标题为'投敌者',这原本是不可能的。这样一部小说可在1946年出版。而今天没有人愿意当他的出版人了。”这等于拒绝了伦茨这本原已签约的小说。另一位审稿者也得出同样不利的结论:“小说的人物缺少对命运共同体的责任感,有一种傲慢的个人主义,这在与民族主义做斗争的年代是危险的。”


mmexport1523580379885


之所以如此,乃是时代的变迁播弄着小说的命运。小说描述了普通士兵普罗斯卡在东线战场的经历。他在战争的最后一个夏天回家度假,乘运送给养的小火车返回前线。途中遭遇波兰游击队埋下的地雷,火车被炸毁,普罗斯卡幸免于难。附近警卫铁路的德军小分队发现并收留了他。波兰游击队的袭扰,酷热的天气,蚊虫的叮咬,孤悬于其他德军之外, 从而使他们陷入了死亡之境。小分队的头头是一个名叫威利的中士,冷酷无情,无端杀死一个经过此地、手无寸铁的波兰神父。他对手下颐指气使,发誓要为“元首和伟大的德国”战斗到底。而普罗斯卡正直,善良,富有同情心,敬畏生命,充满人性,憎恨杀戮,“像憎恨瘟疫一样憎恨战争”。当一个波兰姑娘带着装有所谓她兄弟骨灰的陶罐要搭段车时,他背着宪兵成全了她。这个波兰姑娘叫汪达,是游击队员,也是个美女。其实骨灰陶罐大有文章。宪兵来检查,普罗斯卡掩护她逃走,陶罐却留了下来。普罗斯卡克服了内心的纠结,打开了陶罐,这哪里是骨灰,而是炸药。后来在一次外出行动时,两人不期然又相逢了,相逢于相识,人性和爱情战胜了敌意,他们在一起向往战后和平的生活,约定缔结连理。


mmexport1523580383126


然而在这不是被杀就是杀人的战场上,偏偏是他误杀了自己的姐夫和汪达的弟弟。在死亡威胁和道德良心的双重的夹击下他惶惶然不可终日。能不能得到姐姐和爱人的谅解, 他是不是被视为罪人?种种的矛盾和忧虑撕扯着他的内心,职责和良知拷问着他的内心,他被置于特殊而又符合情理的境地,在极端的冲突中他以一个接一个的行动来一一解答书中所提出的终极问题。在和大学生战友沃尔夫冈接触和交谈中他认识到,纳粹死硬派是“可恶的团伙”。他们所追随了二十年之久的所谓事业,不仅仅是“错误,而且还是卑鄙、阴险、凶残、危险”。内心的挣扎,理性的觉醒,在被汪达所带领的游击队俘虏之后,他投降了苏联红军,从而成了“投敌者”。



战后普罗斯卡在苏占区有了一个负有一定责任的工作,物质生活也有了保障。然而他办公室的同事一个接一个地神秘消失,成为清洗的牺牲品。他感到压抑、困惑,惶恐无地;他既不参加政治学习,也不参加表面热闹的抗议方式,他无法融入这里的生活。于是他跨越分界线,来到了西德,第二次成为“投敌者”。



mmexport1523580386210


这样的一部小说在1946年出版还有可能。那时战争刚刚结束,大地和人心都是一片废墟,到处潜伏着危险,“人像鸟儿一样自由”,人们还能理解处于绝望中的士兵随时都有可能命丧黄泉而投向敌方的行为。可是到了50年代,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先后成立,东西方两个阵营严重对立,处于冷战状态。那时德国国内重整军备,复仇主义者占据要津,活动猖獗。许多人不愿讨论纳粹的罪责,不愿承担责任。对德国统一作出重大贡献的宰相俾斯麦的曾孙参加“自由德国”组织,号召尚在战斗中的德军放下武器,调转枪口打倒希特勒,早日结束战争。为此他遭到很多人的唾弃和鄙视,甚至被骂为“流氓无赖”。在这样的一种政治氛围里,戈尔纳认为出版这部小说是“十分危险”的。类似题材的作品也曾遭到冷遇,比如安德施(Alfried Andersch)描述德国士兵二战中临阵脱逃的小说《自由樱桃树》迟迟不得出版,最终出版后被伯尔点赞为“万马齐喑中一声嘹亮的军号”,可是所遭到更多的乃是指责和辱骂。勒蒂希(Gerd Ledig)描写德苏两支部队在列宁格勒附近展开的两天战斗,一个德军逃兵被己方骑兵上尉打死的小说《斯大林管风琴》曾遭到45家出版社的拒绝,这种“拒绝”当然也带有时代的烙印。



《投敌者》被拒绝之后,伦茨就把书稿锁进抽屉,没再提起。他将其当作一次习作,并与相关出版社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又以极大的热情投入新的创作。


上世纪到了60年代,德国曾掀起风起云涌的Die 68er-Bewegung,不仅反对越战、反对权威、反对传统、反对腐朽过时的制度、反对资本主义,还把矛头指向纳粹的东山再起,年轻的一代就战争向自己的父辈问责。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伦茨的创作取得了重大的突破,其代表作《德语课》于1968年应运而生。它是德国战后文学中最成功的长篇小说之一,给伦茨带来了世界声誉,也给中国的一些诸如莫言、余华等新锐作家以很大的影响。其实这部书里,很多亮点就是脱胎于《投敌者》。 “忠于职守”,或者说“义务”“职责”乃是《投敌者》所提出的主题,书中沃尔夫冈(小面包)说:“就是这个所谓的义务注射到我们的肌肤里了,用这迷惑我们,使我们不能独立思考。”



mmexport1523580388856


在《德语课》里,伦茨也延续了这一主题,并进行了深刻而睿智的思考,提出独到而尖锐的见解。战后大家都在为自己辩解,认为罪责都是纳粹的,普通民众只是职责所在,不得不尽责而已。无条件顺从上面的指示乃是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职责。“只要柏林下达命令,也就够了”,“要是每件事儿都问其后果,还能干成事儿吗?”大家都在“忠于职守”的保护伞下,来个金蝉脱壳,成就了自己的“清白之身”。这种奴性的顺从和盲从也正是纳粹政权得以存在和犯下反人类的滔天大罪的前提和条件。恶是一种合力,造成恶的洪流的,不仅仅是少数引领者,沉默麻木的大多数也混杂其间。伦茨以长篇小说的形式批判德国人盲目地“忠于职守”的传统可说是始于《投敌者》。



普罗斯卡和汪达之间情感的沟通与交流是人性的胜利,是民族和解在普通人之间的萌动。憎恨、敌对、冷战意识、阵营情结慢慢地消融于和解的大潮里,发展与合作成为时代的主流。70年代勃兰特推行缓和的东方政策,在华沙一跪而惊天下;而伦茨早在50年代初的小说中所写的恋爱故事可说是走在时代的前头。



mmexport1523580392161


本文开头,曾提出当代德语文学三大家。除伦茨而外,还有伯尔(Heinrich Boell, 1917 - 1985)和格拉斯(Guether Grass, 1927 -2015)。前者的作品生前发行了近3000万册,被译成40多种文字,1972年荣获诺贝尔文学奖。他的小说一进入中国,如空谷足音,似林中响箭,引发惊喜,引起惊叹,令人振奋,和他的名字连在一起的“废墟文学”登陆中华大地,与方兴未艾的“伤痕文学”会师,为中国新时期文学提供了借鉴。格拉斯最为人所称道的是长篇小说《铁皮鼓》,它以“蛙式视角”、荒诞的手法叙述了奥斯卡·马策拉特奇特的一生,从而淋漓尽致地揭露了纳粹瘟疫在德国的弥散。也正是缘于这部小说,他2000年获取了诺奖。比起这两位,伦茨没有丝毫的逊色。虽然没有获取诺奖,可各色奖项如落英缤纷般地降落在他的头上。而今又以他的名义设立了一项伦茨国际文学奖。




mmexport1523580395264


曾几何时,德国提出“克服过去”(die Vergangenheit bewaeltigen)的口号,亦即清算、战胜和了断纳粹过去的口号,这是一场持久战,时至今日,还未见穷期。在此过程中,“文学三大家”成了排头兵。伦茨是个多产的作家,长篇、中短篇小说集有数十部,其中著名的有《空中有苍鹰》《与影子决斗》《苏莱肯如此多娇》《人在激流中》《面包与竞技》《灯塔船》《家乡博物馆》等等;他还写有广播剧和剧本。在写作上深受海明威、福克纳、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影响。他的作品饶有风趣,充满幽默感;行文淡定、自信、潇洒,奉行“人道主义的现实主义”。反对文学为政治服务,主张文学为道德服务。《投敌者》乃是伦茨文学百花园的春风第一枝,它的春色岂能封关久长。



本部小说的译者是北大德语教授赵登荣先生,他还精准地翻译了德国哲学家和文学家尼采的作品,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十年磨一剑,主编了《杜登德汉大祠典》的翻译工作。这部小说于2017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